1932年生於南京,本名霍學剛,1950年進入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就讀,在校期間經歐陽文苑的介紹,從李仲生學畫,開啟了對現代藝術的創作之門。1957年與李元佳、吳昊、夏陽、歐陽文苑、陳道明、蕭勤、蕭明賢等創辦「東方畫會」,成為戰後臺灣現代美術運動的新一代先鋒。1964年赴歐洲之後定居於藝大利米蘭,長年來一直在國外發展,並舉辦個展近百次,旅居國外二十年後於1985年回到臺北環亞藝術中心舉行個展,至1994年於臺中省立美術館舉行個展,之後多次回到臺灣舉辦展覽,但仍旅居國外。其作品得到歐洲人的欣賞,曾為羅馬國立現代美術館收藏。
霍剛之創作確立以幾何形式的抽象表現之後,近一甲子的時間始終如一,本幅作品以最單純幾何造形,圓、三角形、矩形將其放置在大塊的色面之上,形成一種示意性的圖像,看似是幾何的組構,卻充滿著無限的思考性之對話。
霍剛為「東方畫會」的八大響馬之一,在六○年代的臺灣藝壇,這群年輕藝術創作者不願受時流所縛,在李仲生現代藝術理念的引導下,為臺灣現代藝術發展掀起了一波浪潮,之後不約而同地離開臺灣遠赴西方尋求發展,企圖與西方直接接軌,為現代藝術開創新貌,這批年輕人展現十足的衝勁、叛逆性和創造力,而霍剛就是其中之一。霍剛雖以現代藝術創作,但其繪畫內涵卻來自東方,早年以水墨為媒材,自中國的漢石刻、書法中汲取養份,傳導一種中國的現代畫形式,具有神祕性與超現實的畫面意境。1964年離開臺灣,投入西方藝壇,看到波洛克(J. Pollock)、克來茵(F. Kline)、克利(P. Klee)對東方文字藝術的挪用,給予其無限的衝擊,霍剛開始對書法以及文化圖騰作思考與分析,重新用物理性的思維來解構圖像,走向靜謐、充滿詩情的幾何式抽象,而開創其獨特的繪畫風格。其作品被還原至單純而穩定的畫面,近乎平塗的筆觸和肌理的變化,將線、形、色、光在畫面上產生互動,予人平和的感受,在那「類平面雕刻」符號結構的畫面中傳達了一種「詩情」的境界。
中文作品名: | 91-11 |
---|---|
英文作品名: | 91-11 |
作品年代: | 1991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60×50 cm |
作者: | 霍剛 |
作者年代: | 1932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 ─ 二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