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狷夫(1910-2007)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抱青,字覺翁,號雪華村人,狷夫是他後來的名字。齋堂為(飛夢草堂)。年弱冠即參加西泠印社。歷任政工幹校、國立臺灣藝專教授。傅狷夫是將四時變化的雲與水作最佳詮釋,表現他的旺盛的創作力,及對自然之觀察。生性淡泊名利,個性耿介,結交許多同好,曾經成立十人畫會。晚年移居美國在舊金山的家,名為「飛夢草堂」,與孩子同住,與席德芳女士結褵58年常相左右鶼鰈情深。2007年傅狷夫在美辭世。
傅狷夫海浪繪畫聞名於世,人稱「雲水雙絕」。他在盡心的觀察臺灣山水之美和寫生之後,自創了先點後皴法。臺灣的山是火成岩,石堅紋裂像被大斧劈開,他觀察橫貫公路岩石,臺灣花東海岸地形景觀的感覺,創新皴法,即是裂下皴(裂罅皴法)。傳統的海浪是用線條來勾畫的,但是他用水漬法,甚至能畫出海浪的氣勢,他畫的海浪是可感覺出有聲響的。《奔濤捲雪》為其典型的作品之一,畫激起的海浪、浪花,猶似千堆雪,拍打著陡峭的岩壁,岩石顯現長年與海搏鬥的歲月痕跡,是遊歷於此對創作的啟發。畫幅中,將近處岩壁與遠方的遼闊海景形成對比,一近一遠、一實一虛,構成近似南宋馬、夏山水畫的邊角構圖法。海濤的氣勢加上其瀟灑爽朗的筆墨,令人見之有胸襟澎湃之感。
傅先生17歲時從王潛樓遊,專攻山水。抗戰時入蜀,受業於陳之佛。山水宗法宋元,工書、擅畫。一生的創作可以區分為三個時期:一、家鄉杭州時,秀色美景天成,也是國畫山水的養成期,二、在巴蜀9年,桂林的突兀奇峭,嘉陵江的蜿蜒清朗,三峽的蕭森拔峻,以及長江的急流險灘,給傅狷夫很大的突破和啟發。三、1949年,渡海來臺灣後,經年累月的觀察大自然山水的活力和變化,醞釀了往後40年畫作的開創期。畫大的山水畫,是比較晚近的創作,因不斷在創作,形式上已經是用一種不是皴法的沒骨法。傅氏與「渡海三家」: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同樣是1949年渡海來臺的水墨大師。溥心畬鑽研中國傳統各家文人畫,建立自家風貌,並影響臺灣傳統水墨教育建構新文人畫的時代風貌。張大千創潑墨、潑彩技法,將鑽研敦煌古壁畫的技法融入潑彩表現中,重新定義水墨畫的半抽象意義,鎔鑄抽象與水墨的玄妙幽邈境域。影響當代水墨的創新途徑。黃君璧,參酌西畫,透視、明暗、光影、取景等技法,融鑄其對清石谿、石濤等的水墨技法研究中,在國畫創作上建立自我風格,尤其瀑布飛動的效果,是其獨創且對後代影響甚深,其融入西畫光影的水墨創作新途徑,大大影響了大學的美術水墨創作。傅狷夫是從臺灣自然山水觀察中建立水墨寫生風格的另一派導師,他結合水墨創作中皴法與紙張、毛筆的特性獨創新法,其技法在臺灣鄉土寫實的年代中影響省展水墨創作風潮甚鉅,是臺灣水墨創作體系,其中一大宗師。
中文作品名: | 奔濤捲雪 |
---|---|
英文作品名: | Running Waves |
作品年代: | 1968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181×90.2 cm |
作者: | 傅狷夫 |
作者年代: | 1910 - 2007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