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怡仲,本名盧天炎,1949年生於臺北。先後在國立藝專及文化大學接受藝術養成教育。大學畢業後,盧怡仲本以教畫為生,1982年開始系列性的創作計畫,並陸續發表作品。同時也抱持理想憧憬與行動熱忱,積極參與籌組「101現代藝術群」、「臺北畫派」等藝術團體。盧怡仲從80年代創作迄今,前後經歷「文化圖像」、「隱喻圖像」、「社會圖像」繪畫及重觀念思辯的多媒材裝置、行動等各創作階段。2005年之後,他開始其自述中的「浪漫階段」,渾厚肌理與明亮色彩佈滿作品畫面,呈現作者所言「新時空中『糾結地輕鬆、騷亂地悠然』式樣的邊緣心緒」1。
1 「藝術家盧怡仲資料庫」,http://www.artoday.com.tw/lu/main2.htm
〈石器與角器〉創作於1987年,是盧怡仲《石器時代》系列重要代表作。此階段作品多以史前文明的器物如石器、骨角器、兵器等作為圖像取材,構圖簡鍊、用色沉鬱、肌理渾厚。獨特清冷、靜謐的神秘氛圍,讓盧怡仲在喧囂的80年代,樹立起鮮明獨特的創作標記。〈石器與角器〉一作中「兩塊石器對立,象徵爭鬥;下方平置巨型角器,象徵權柄…2」,藝術家圖像指涉的意圖溢於言表。但作品獨到之處不在於畫面的說明性,反倒是厚重的量體「懸浮」於失重的時空,若即若離、將觸未觸、欲墜不墜,充滿玄祕、幽幻般的詩意,格外耐人尋味。
2「藝術家盧怡仲資料庫」,http://www.artoday.com.tw/lu/main2.htm
1985年,盧怡仲曾提出「這不是反映,而是前導」的藝術自覺宣告。更以「決戰正在進行中」來強調與臺灣舊社會體制的對應關係3。充分反映出盧怡仲理想且毫不妥協的衝撞性格。解嚴前後,當許多藝術家鎖定躁動的社會現象,以類似「新表現」的畫風直接批判現實,盧怡仲反倒轉向隱晦、幽微的《石器時代》系列。或許,處於意識型態對立、激化的時空,盧怡仲特別有感於內心的矛盾衝突。「我似乎想製造一個曖昧、游離的空間,有些失落、不著邊際…這種不落實的感覺,不僅是我這樣的外省第二代,也是全臺灣人的問題吧!」4
3 盧怡仲,〈這不是反映,而是前導—記臺北市立美術館1985新繪畫大展〉,《藝術家》,第123期,1985.8,頁69-71。
4 黃寶萍,〈策略性藝術家—盧天炎〉,《藝術家》,第230期,1994.7,頁385。
中文作品名: | 石器與角器 |
---|---|
英文作品名: | Stonework and Ivorywork |
作品年代: | 1987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95×390 cm |
作者: | 盧怡仲 |
作者年代: | 1949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