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郎,1907年生於臺北州網溪(永和市)。父親楊仲佐為著名紳士。學生時期的楊三郎曾入選過「春陽會展」,後被推薦入會。1927年作品〈復活節時候〉與李石樵、李梅樹、陳澄波、顏水龍、廖繼春等名畫家同時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1929年,作品〈靜物〉獲選「臺灣美術展覽會」特選第一名,並與父親世交好友臺北大橋頭一帶的望族之女許玉燕女士結婚。1932年作品〈賽納河〉後入選法國秋季沙龍。1934年,自法國返臺後,即與顏水龍、李梅樹、李石礁、廖繼春、陳澄波、陳清汾、立石鐵臣等7位畫家共同籌備「臺陽美術協會」。1945年日本戰敗,楊三郎被聘為「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的籌備委員。楊三郎70歲時失聰,但仍常和妻子到世界各地寫生,包括美國、歐洲、日本等地。1992年獲行政院文化勳章。1995年,因罹患肝炎而與世長辭,享年89歲。
楊三郎的繪畫多以山林城市風景為主題,其次為靜物畫、人物畫。楊三郎繪畫風格受到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柯洛風格影響甚深,作畫以原色調成中間色為主,色彩鮮豔多樣,線條奔放,大筆揮毫,自由不拘小節,層層肌理呈現出大自然磅薄無比的氣勢,張力十足。〈都會風光〉為楊三郎都市主題畫作精品之一,本件作品從主題及色彩風格觀察,約為1932年左右遊歐學習時期作品,畫面構圖深受柯洛風格影響,如近景中人物的置放,偏向中間靠右或靠左,印象似的光線,朦朧、柔和的乳黃白色調,美感氛圍中融合印象派風格的渾厚肌理,呈現都市生活恣意悠閒的特色。
楊三郎畢生熱愛繪畫,年輕留日時期深受日本引自法國印象派繪畫思潮的影響。1928年返臺後因家世背景、留日習畫和「臺灣美術展覽會」榮耀,成為日治時期日本榮譽獎勵表現傑出的臺灣畫家之一,備受禮遇。後創立臺灣民間最大藝術團體—「臺陽美術協會」成為臺灣美術運動先驅者,帶領臺灣藝術邁向自由發展領域,由於與日本老師良好關係,當時「臺陽美術協會」深受當時日本官方政府與臺灣民族運動者支持,成為日本、臺灣藝術活動的最佳橋樑,貢獻良多。楊三郎一生持續不斷地奉獻於臺灣美術,貢獻良多。他堅持信念、確定目標,認真創作,生命的每一階段都是經驗的積累,因為他的出現,使臺灣畫壇創作的生命,得以歷經戰爭洗禮後,繼續萌芽、茁壯而終開花結果。
中文作品名: | 都會風光 |
---|---|
英文作品名: | City Life |
作品年代: | 0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61×72.5 cm |
作者: | 楊三郎 |
作者年代: | 1907 - 1995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