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御欽1978年出生於臺灣臺北,2002年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2006年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畢業,2007年開始任職於實踐大學擔任媒體傳達設計學系講師。2004年曾御欽以《有誰聽見了》系列,獲得臺北市立美術館的臺北獎首獎,並以〈那時的投射與反射〉、〈我痛恨假設,但一開始如果可以 或許能保留些微的〉參加CO2及CO4臺灣當代前衛藝術文件展。於2005年受邀參加日本福岡亞洲三年展,2007年更成為首位受邀參加卡賽爾文件大展的臺灣藝術家,且當時為該屆最年輕的參展者。
曾御欽於2008年赴紐約Location One駐村,在當時他創作了〈熱黑〉作品,從2008年開始,曾御欽的影像創作便帶有一種強烈的繪畫質地,並且開始以聲音營造如同身體般的呼吸節奏,強調細膩又富張力的感性經驗,以及空間裡的強烈的身體存在感。2011年曾御欽以青少年時期充滿質疑、渾沌的狂躁作為創作背景題材,製作了〈自白書〉,接下來的〈顫動之牆〉、〈狂躁之夏〉、〈囂喘〉同樣以忠實於身體情緒及經驗的主體語言,作為創作的核心表達。
《有誰聽見了》系列共有五件,五個影像片段的靈感都來自於藝術家日常的生活場景。有的內容說的是一個單純的想法,或是來自童年記憶或家庭經驗的一個片段,或是要說一段人際關係的感覺。這個系列的影像內容直接、單純,如同藝術家對於本能性和感性經驗之創作動機的堅持。在曾御欽的創作脈絡裡,孩童代表純真,白色優酪乳、標籤貼為加諸於孩童身上的符號。這些符號會被何種語言所解讀?語言本身反映了觀看者所潛藏的慾望及敘事觀點,對於純真的原始空白,訴諸於意義的詮釋後將不再無瑕。
藝術家的作品著墨許多的感官經驗,也強調身體感的存在性,因為他所對應的是一個以社會教條來壓抑感性語言的時代環境。長久以來,我們的社會在儒家思想影響下,視性/情/慾為禁忌,迴避正視身體最原始的內在情緒,身體的本能總是被歸納為不成熟、脫序、墮落、崩壞的代言詞。
透過孩童或青少年的形象,曾御欽的作品以隱喻且感性的影像手法,傳達一種對於純真形象的無形暴力,而這暴力的形式正是一種社會集體意識所形構的壓抑氛圍。尤其在〈熱黑〉及〈顫動之牆〉的這個創作時期,藝術家把這種填塞在空氣間隙裡,濃厚的空間氛圍,變成一種獨特的影像質地。這些被包圍在影像空間裡的身體,彷彿毫無退路,只能顫動、狂躁、急促的喘息來證明自我的存在狀態。
中文作品名: | 有誰聽見了? |
---|---|
英文作品名: | Who's Listening? |
作品年代: | 2004 |
媒材/分類: | 新媒體藝術與錄像 |
作者: | 曾御欽 |
作者年代: | 1978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