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宇1974年出生於臺灣臺北,1997年取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士學位。崔廣宇曾經為「後八」(P8)藝術團體的一員。他的創作作品曾受邀於威尼斯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紐約雀兒喜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林茲OK藝術中心等國際展覽及藝文機構展出,並獲得2003年及2008年台新藝術獎的殊榮。
自1995年開始,崔廣宇便以自己的身體演出,題材並多以日常生活為場景,不論是身體的擬態偽裝,或者以行為的演繹去適應外在現實環境的狀態,他一直以來的創作核心都在關注個人生存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對應及協調系統。2002年他在伊通公園的個展「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獲得了第一屆台新藝術獎評賞團特別獎,被特別提及的是他所代表的新世代藝術風格與類型的突破,以及反映當下環境所提出的新生活觀點。從1996至2002年,崔廣宇同時也以後八藝術團體之名活動,此團體所關注的亦是藝術生產結構和藝術家展演之間的關係。2008年崔廣宇再次以《隱形的城市:利物浦精神》獲得了該年台新藝術獎的視覺藝術首獎,評審們給予他創作計畫的評語為「超常的機敏和幽默感介入城市文化的測量與批判,利用現有的資源借力使力,呈現出都市成規與生活型態之矛盾。」
〈十八銅人,穿透〉系列是藝術家2001年所創作的作品,作品共有三件,包括了嘗試穿透實物的「穿透性」、以身試物藉以辨識物件的「感受性」、從身體試驗何謂內在與外在關係的「自發性」。這系列的作品玩味之處在於:藝術家以十八銅人之身去試練身體在各種現實狀況裡的應對能耐:一個沒有超能力的平凡身軀如何能夠在現實環境裡鍛鍊出穿透力、感受力,而「自發性」則是指涉內在力量對於外在物的反應。
在「穿透性」作品裡,藝術家不斷地以現實的身體狀況去實驗一個超能力穿透性的可能,希望能夠用最直接及天真的方式直接突破眼前的障礙,以直線的捷徑達到穿透/突破的目標,而結果當然是不敵眼前實物,這平凡的身軀無可迴避地失敗了。「感受性」則是藝術家刻意站在可見視角的背面,以盲目的狀態去感受迎頭而來的每一次撞擊,他一次一次地根據頭承受撞擊之短暫感受的瞬間,猜測物件的身分。「自發性」則記錄了藝術家不停地從身體中將一切異物不適地嘔吐出來。這一系列試驗的重點並不在於成功與否,而是在於這試驗的本身,以及藝術家對於自我與社會關係對應的測量。
隨著現代城市文明的成熟發展,人們所感受到的生活規律和穩定,其實是來自於高度制度化的生活規範以及空間規劃,我們所行走的路線在眾多安全規範的施行下,避免了不當操作的風險;每一個居住市民對於規範的奉行遵守,得以讓整體秩序規律地運作。
崔廣宇的創作一直以來和「城市生活」密切相關,他總是以超乎常規的行動來探討人與城市空間之間的關係,試圖在城市的縫隙裡尋找可能路徑。1996年〈模仿〉(An Imitation: Mimicry)、1997年〈代步〉(The Vehicle)和〈天降甘霖〉(The Welcome Rain Falls from the Sky)的早期創作即已標示出幾個屬於崔廣宇對應於社會環境的感知系統語言—生物擬態、替代機制、以及行為測量,一方面強調來自本能性的身體感知,卻也諭示了一種逆常及迂迴穿梭的系統路徑。「生物性」和「社會性」是崔廣宇創作中兩個衝突卻又相應的主要議題,2001年他所創作的《十八銅人:「穿透、穿透性」、「穿透、感受性」和「穿透、自發性」》三個系列作品更可以清楚看出他所關注人在社會機制裡的生存脈絡。
中文作品名: | 十八銅人,穿透,自發性 |
---|---|
英文作品名: | Eighteen Copper Guardians in Shao-Lin Temple and Penetration - The Penetrative - The Spontaneous |
作品年代: | 2001 |
媒材/分類: | 新媒體藝術與錄像 |
作者: | 崔廣宇 |
作者年代: | 1974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崔廣宇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十八銅人,穿透,感受性 十八銅人,穿透,穿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