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志盛1971年出生於臺灣臺北,1996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2003年取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賴志盛曾做過水泥師傅,1998年退伍後,他與藝術學院就讀時與好友李基宏等人共同組成「國家氧」藝術團體,並於1996-1999年間共同發表藝術創作。1996年他在三芝廢棄的紡織廠內砌磚,最後疊成一條從地面到廠房拱頂的垂直磚線,名為〈垂直〉。 2000年〈飛在八立方米的十二公斤水泥粉末〉成為他告別水泥師傅工人生涯的紀念性創作。
2003年賴志盛與大學好友李基宏一起設立設計公司「複氧國際多媒體」,專門接一些藝術相關領域的設計或展場拍攝的案子,這個階段是工作,對藝術家來說也是創作上的現實鍛鍊。這樣的經歷也讓他琢磨出屬於自己的創作美學命題,從「一種基於現實而溢出現實的企圖」,表達藝術家對於藝術形式和認知的種種提問和質疑。而賴志盛的這個藝術企圖和創作動機其實一直以來仍舊延續著他早期所參加的藝術團體「國家氧」的創作宗旨,以想像的驅力作用,希望自我個體及集體協作能夠以一種不同於過往亦不同於當下任何可見的方式來參與藝術創作這個領域,並且對於現況不停進行「試驗」及「實驗」
走入一個偌大的黑色空間,眼前所見到的影像是電腦畫面開始前的下載等候標示,如同時鐘般分針秒針般的運轉,當你專注地等待著畫面出現之時,漫長的時間會讓你開始懷疑起你所等待的究竟是什麼?原先篤定的答案變得不再這麼確定。最後,觀眾將慢慢明白此刻所面對的「等待」正是作品的主要畫面,這「即刻」說明了觀眾所在這裡的理由。
「『這裡是時間的邊境亦是影像的廢墟。』
〈即刻〉是現實裡一段無用的影像,亦是一段消耗的時間,在其中,我所創造的是:唯一的凝視,並以永遠或永誌的方式展現它。」(引自賴志盛的創作自述)
大多數六年級世代(1971-1980)的藝術家在九○年代末及2000年開始進入藝術的展演機制及環境裡,而此時的臺灣當代藝術展演主流仍以強調視覺性為主,不論是受到大型國際雙年展/藝術節發展的影響,或是在國際藝術競態裡所感受到的危機感,充滿「存在感」的空間裝置或者是以「可視性」為主的藝術表達形式,很快地被展演機構(美術館)或商業體制(畫廊)所接受。
關於藝術本質性的討論,交叉以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這樣深刻反省藝術內在的美學趨勢,直到2006年之後才開始逐漸明朗,這樣的轉向反映在藝術的展演機構、策展議題的提出、藝術創作的實踐發表等等。這可以說明如同賴志盛這樣的創作型態,在臺灣藝術環境裡在現實所經歷的挫敗與妥協,以及後來再次從現實中出發,以創作本身直接面對「藝術為何」的深切提問。
中文作品名: | 即刻 |
---|---|
英文作品名: | Instant |
作品年代: | 2013 |
媒材/分類: | 新媒體藝術與錄像 |
尺寸: | 尺寸依空間而定 |
作者: | 賴志盛 |
作者年代: | 1971 - |
典藏單位: | 誠品畫廊收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賴志盛
誠品畫廊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 ─ 六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素描紙 2012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