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生於臺北,1992年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赴美進修後,1997年取得舊金山藝術學院碩士後返回臺灣,步入專業藝術家的生涯,現工作往返於臺北及北京之間。曾獲1998年SOCA新人獎、下曼哈頓藝術協會2006年Swing Space獎,2007年獲第五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等等。並曾於香港藝術中心、奧地利O.K當代藝術中心、紐約ISCP、紐約Art Omi國際藝術村、巴西Sacatar基金會等處擔任駐村藝術家,擁有豐富之國、內外展覽資歷,如日本福岡三年展、韓國光州雙年展等。彭泓智善於運用錄像、雕塑、物體及裝置藝術等多元媒介。
狗是人類最親密的朋友,彭泓智帶著他兩隻領養流浪狗中心的犬隻,回到當初的收容地,牠們便與隔著圍籬,仍然被限制在當地的犬隻相互吠和。兩種不同的命運和狀態,顯露出極大的差異性,卻也點出人類與其它動物之間的權力關係。若將之投射在真實的人類社會當中,不同人群的遭遇在層層的權力配置下,不也時常呈現出差異極大的面貌。
隱藏的權力脈絡,似乎深深吸引著彭泓智。現代社會中權力不僅創構了我們的主體,也構成了意念控制的機制。他1999年的作品〈小白〉中,將針孔攝影機裝在狗兒小白的頭上,讓它的視線去引領出另類的視角,也隱喻著對於既有權力關係的顛覆:所謂凝視與被凝視者的位置遭到置換。狗作為另外一種物種,自此時常進入他的創作語彙之中,扮演著能動性的角色。而在他的〈單眼球〉、〈地底張力〉等作,觀者時常必須轉變視線,改換習慣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提供人們反身性觀照自我意識的機會,並重新界定既存價值體系的感官路徑。
感知方式的內化,商品與消費符號的漫流,乃至於神聖及世俗世界的界分,對彭泓智似乎都指涉著自由的異化。而他對文本秩序的藝術顛覆,正是對支配性的社會關係的逆反。角色位置的倒錯、常態情境的逆寫,均開啟了關於生存方式的另類想像。2001年的〈小丹尼〉、2002年的〈堅如磐石〉、2006年的〈神明收容所〉、2007年的〈聖殤像/觀音像〉、2008年的《犬僧》系列等作品,均將既有的主體位置進行了徹底的轉換。尤其在有關宗教指涉的作品中,神聖事物的揭示者已然由原被界分為「次等」靈性的動物所取代。由此思索,彭泓智的創作不僅解構了既存的感知結構,更在追尋主體自由的過程中,述說出當代社會中不同道德秩序的緊張狀態。
中文作品名: | 衣錦還鄉 五 |
---|---|
英文作品名: | To Dress up at Home - 5 |
作品年代: | 2005 |
媒材/分類: | 新媒體藝術與錄像 |
作者: | 彭泓智 |
作者年代: | 1969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61~1970 ─ 五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