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村1957年出生於台灣彰化,1976年進入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80年獲雄獅美術新人獎;1981年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於新竹師專美勞科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參加林壽宇策劃之「異度空間」展,1985年再與莊普、賴純純、胡坤榮等人共組「超度空間」展,自此之後,張永村的創作型態走向多元,從繪畫、裝置、行為藝術、公共藝術,到詩歌、音樂、舞蹈、社區營造、社會運動等領域,皆有他活躍的身影。
他主要的創作系列有下列幾項:《文明躍昇》系列(1977)主要為水彩畫,以藍色為主調、幾何圖形為造型元素,交互堆疊出繽紛且富韻律感的城市意象。《水墨變法》系列(1984)以抽象水墨的空間裝置形式,對傳統水墨的表現手法及展示方法展開變法與革命。《能源抽象》系列(1990)為綜合了繪畫、音樂、舞蹈、祭禮與詩文的跨界行為表演,以此作為藝術家個人創作能量發抒及自我生命轉化的路徑。《鄉土》系列(1996)展現他對台灣地理人文的觀察與詮釋,以畫面的平行切割、不同媒材的堆疊、肌理的創造,來展現台灣自然風土的多元面貌及豐美內質。《社區關懷與社會運動》系列(1987-2007)則代表他以一位關懷社會整體發展的熱血行動者,持續參與各類政治性、公益性、服務性活動的內容與過程。
張永村在1980年代以《水墨變法》系列,對傳統水墨的材質、技法、表現形式、空間形態展開大膽的突破與實驗。他首先排除了固有技法的侷限,在長條宣紙上將潑墨筆法推衍到極致,以自由潑灑方式渲染出大塊抽象墨斑。在材料的運用上,則打破媒材使用的單一性,以國畫的卷軸概念,將水墨畫收捲至壓克力盒中,但將紙捲中心螺旋抽出,使墨跡在突出部分呈現斑斕變化之紋路。他另一革命性的創意,是運用低限藝術的造型及裝置手法,任意組合方形壓克力盒,使水墨創作跨越二度空間及三度空間的界限,以富含視覺律動感及音樂性的空間營造,賦予水墨創作更自由奔放的生命。
張永村大學時期,正值「鄉土運動」氛圍下的超寫實及各類寫實畫風風行的時段,此時他即捨棄蔚為時潮的農村景緻,專注於闡釋城市意象的《文明躍昇》系列,並以藍調的幾何切割圖示,作為他進入藝途的試金石。1983首次個展時認識了影響他此後創作思考方向的林壽宇,並開始展開讓作品走出畫布、畫框的侷限,在空間中演示其「存在」與「變化」可能性的多元實驗。自此之後,他的創作從平面走向三度的實體空間,在水墨與抽象、低限與無限、規律與偶然的多重實驗中,進行多材質、多次元、多向度、全方位的延伸探討。這個在藉由造型物與空間激撞來創生無限變化的過程,充滿了身體實踐與精神超越的「行動」感,張永村由此而發展出一種藝術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創作理路,並從視覺藝術的造型創造領域,跨足到行為藝術、表演藝術、社區營造及社會運動的天地中,足跡並踏遍全台灣。
中文作品名: | 水墨變法系列 |
---|---|
英文作品名: | Variations of Ink Painting Series |
作品年代: | 1984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尺寸依展出場地調整 |
作者: | 張永村 |
作者年代: | 1957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