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修平畢業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1965年至1968年跟隨海特於17版畫工作室研習,1968年後移居美國。在版畫方面精通金屬蝕刻版、絹版、石版、木刻版及混合版種等版畫技法,其版畫創作譜成七個時期: 1. 門的記號(1968-73)。 2. 四季之情與田園風味期(1979-84)。 3. 木頭人的禮讚期(1984-89)。 4. 窗與牆的寓意期(1988-90)。 5. 園中雅聚期(1990-94)。 6. 四季之敘期(1995-1999)。 7. 結與默象期(1999-)。其作品獲獎無數,並為各美術館及私人收藏。1978年榮獲中華民國版畫學會「金璽獎」、1998年第2屆行政院國家文藝獎美術類獎項。
作者以版畫技法為基礎,對稱的結構和抽象形式為表現風格,而創作「門的記號」,探討人生的旅程,思索人與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其生活系列作品構圖採用安定的對稱形式,代表著傳統的中庸哲學思想,內容出現民間祭祀「好兄弟」的剪刀、雨傘、梳子、藤籃等身邊親切的工具什物,搭配居家的門、窗,圍繞著男女、衣鞋等象徵圖形,則是要表達豐碩、安祥的人間生活;在色彩上以中國民間喜用的吉祥紅色為底,並間有意味著豐足的金、銀色。「在繁複的現代生活中,隱藏著生生不息自然秩序,充滿傳統節慶喜悅的況味」是作品所要傳達的意念。(參閱廖修平作品賞析詮釋)
作者幼年時期家居龍山寺附近,煙霧繚繞佛像金身及柔暈的燭光的童年印象,隨著他遊蕩巴黎、日本和美國。臺灣民俗文化情感和宗教祭儀的記憶,可說是他的藝術源頭。1954年,他成為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的學生,選擇油畫創作,隨廖繼春研習作畫,晚上便由吳棟村引領至李石樵家中接受特別的訓練。廖和李二位教授,都是留日的傑出畫家,他們的主要畫材,多數是以臺灣的風土人情為內容,臺北一帶的街市、寺廟以及近郊景物,對廖修平來說,就是在彩繪他的童年。1959年師大畢業後,1962年考進了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所繼續深造,感覺得要表現故鄉的色彩和線條、純樸的民情風土,用版畫的技巧也許比較西畫的技巧更為貼切。於此理念導向他走向版畫的製作,開創自己繪畫的新機。1965年前往法國美術學院油畫教室研究,並在Atelier17版畫工作室研習,1969起移居美國紐澤西州。1973年廖修平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邀請,在美術系主持版畫課程,引入許多現代版畫最新的操作技術及創作觀念,引起相當深遠的影響,被視為臺灣版畫從傳統木刻跨進到現代創作的重要推手。東方美學韻味的創作,巧妙結合了現代繪畫的造型觀念和本土的符號元素,重新詮釋、發揚臺灣的鄉土文化美學。
中文作品名: | 節慶之門 |
---|---|
英文作品名: | The Gate of Festivity |
作品年代: | 2006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259×681 cm |
作者: | 廖修平 |
作者年代: | 1936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