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根深 1946年出生於澎湖鄉紳世家,祖父精通漢學易理,曾設私塾教授村中子弟。父親洪丁聰任職湖西鄉戶籍員,公務之餘也教村人研讀漢學,洪根深自幼在家學陶養下,奠定良好學習基礎。 1966年洪根深考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由於自認基礎訓練不足,洪根深進大學後苦練素描,課餘時間還另與黃君璧研習中國山水,並隨李石樵鍛鍊寫生。
1970年洪根深自臺灣師範大學畢業後,分發至澎湖馬公國中服務。 1972年轉赴高雄,從此在高雄市落腳。先後任教於大仁國中、高雄中學、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移居高雄之後,除了教學之餘,洪根深傾全心投入水墨領域的實驗創作,幾乎每年即有一次個展發表。另外,與藝術同儕籌組畫會、撰述評論、編寫紀事,致力推廣高雄地區的現代藝術。
〈屹立〉一作,作者基本上已打破傳統水墨畫單一材質的定義與界限,更關心的是自我創作表現的滿足。藝術家依然延續長期創作中的人形符號,紛亂騷動的肌理帶有強烈的視覺衝突感。但作者以測量意味的理性線條,將躁動的畫面整合出某種安定的秩序。
洪根深大學時即選擇以水墨作為主要創作形式,並有意識地進行水墨革新的實驗。 1970年代洪根深以「學習新法」般的拓印、拼貼、媒材混用等作為開創形式語言的方式,之後的創作發展對不同媒材技法運用更顯自由。但與 1960年代以來的現代抽象水墨最大的不同在於,洪根深是位充滿「現實感」的藝術家,環境與人性是他的主要關懷,尤其他對藝術在地性的強調,讓作品總帶有深刻的個人色彩與社會關懷。高雄在 1970年代迅速的都市化與工業化,到 1980年代生活環境已急遽惡劣,洪根深的現實感與在地性特質,深刻表現出他對南臺灣環境與人文探究。深沉、壓抑、鬱結成為此時期作品的最佳寫照。
對於水墨創作,他強調媒材技法與主題內容互為體用,而非僅在於追求形式的創新。為傳達當下生活環境與內在心境的特殊紋理,他不僅以多媒材混用,運用大量符號、畫面結構來開創強烈的視覺表現,更常藉由造形的指涉或隱喻,反映時代中人性與環境的存在現實,深具在地的草根特質。
中文作品名: | 屹立 |
---|---|
英文作品名: | Perseverance |
作品年代: | 2009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155×256 cm |
作者: | 洪根深 |
作者年代: | 1946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迷情之 2 黑色情結-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