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旃, 1941年出生於重慶。 1962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畫組畢業。大學時期接受傳統中國繪畫訓練,受教於黃君璧、金勤伯、吳詠香、孫家勤等書畫名家,奠定了堅實的中國繪畫基礎。大學畢業後袁旃遠赴比利時、美國等地進修,取得考古、美術史及文物維護學位。回臺之後進國立故宮博物院擔任研究員,直到 2001年退休。
自大學畢業後,袁旃中斷繪畫將近 30年, 1980年代末期才又重拾畫筆,並在 1993年舉辦生平第一次個展。在故宮服務期間雖然不再繪畫,袁旃仍勤於練習書法以維持對用筆與線條的掌握度。另一方面,因工作所需,也讓袁旃得以飽覽中國傳統的藝術精髓,不斷累積成為她日後的創作能量。重拾畫筆以來,袁旃每每以階段性方式發表創作成果,即使年屆七十,仍保有充沛的創作企圖心。
「讓傳統走出各種可能的當代之路,求異且融入異質的元素,以變形作為訴求,不斷推陳出新。」是袁旃對個人創作的期許。很顯然袁旃在〈太初〉這件作品中融入了日本浮世繪的造形元素,畫中描繪岩石的結構用筆也顯得柔軟綿延,與周邊的浪紋氤氳相互呼應。
袁旃在 1960年代接受傳統繪畫訓練, 30年之後才再重新創作。單就水墨變革的議題來看,這 30年間,臺灣出現過形式革命的抽象水墨、回歸本土的鄉土寫實水墨、突破空間的裝置水墨、抒發當代心境的新文人水墨..。這些形式或議題的出現,無非都在面對或試圖處理傳統繪畫在當代生活與東方 /西方、傳統 /現代文化體系間的位置與意義的問題。這是一個從二十世紀初就延續到現在的討論,很顯然的,水墨藝術的傳統包袱仍然沉重。
年近 50才再作畫的袁旃,超脫師承與宗脈的羈絆,反從傳統的各樣藝術形式中,擷取並轉借其中的精粹,師心獨創地再現個人並顯露出時代風貌。她以具裝飾性的結構與色彩運用,翻轉文人水墨的傳統美學觀。將傳統繪畫中的古韻,用貼近當代的語彙重新詮釋,展現個人刻意求新求異的創作意念。廣義而言,袁旃的水墨重彩偏向「汲古潤今」的創作思考,但主觀意識上卻更有意對傳統形式轉形變法。尤其她對用色的取捨,更力求與時代貼近的自由度。藉由不斷翻新的創作意志,袁旃正為傳統水墨藝術,積極開拓契合時代風貌的表現可能。
中文作品名: | 太初 |
---|---|
英文作品名: | Genesis |
作品年代: | 1998 |
媒材/分類: | 膠彩 |
尺寸: | 91×174.1 cm |
作者: | 袁旃 |
作者年代: | 1941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